编者按
三国故里,玉泉山下,47万勤劳勇敢的当阳儿女在脱贫攻坚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中,通过精准“滴灌”提升扶贫成效,通过产业扶贫形成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通过扶志扶智提振广大农民奋斗追梦的精气神,一幅幅兴业乐业的当阳“富春山居图”徐徐铺开:
乡贤榜、名人墙、村史馆,乡村文化日益挺起脊梁;产业新、思路广、能人归,农业产业引擎动力强劲;有干劲、有作为、有落实,基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广袤的当阳农村大地上,处处升腾着地方推动与群众自发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激荡,汇聚成强大扶贫合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沮漳河畔,无数的“报春鸟”开始谱曲新的“春之歌”。
久久为功 善作善成
正气扬 头雁领飞强党建之基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深知这一发展要义的当阳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县级干部对口联系村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用诚意唤回了一大拨奋斗在外的“当阳能人”。
玉泉花海
照耀村现任村支书曾凡柏就是被四封书信、当阳市领导三次登门广州邀回的“南归雁”之一。
2014年,曾凡柏告别八旬老母和妻儿,毅然孤身回乡,高票当选为照耀村的村支书。
“没想到村里那么难!”当年的照耀村村集体账面只剩700元,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年近不惑的曾凡柏为家乡再次启航。
好文章全靠起手,为了提振村民信心,改变村容村貌,曾凡柏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建立乡贤榜,建设村史馆,创意农耕馆,大力发展以村集体牵头的农村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特色产业,引领村民越干越带劲。
“人居环境翻天变,家家户户曾可见;南归头雁召大雁,照耀人民个个念!”照耀村村民的一首打油诗念出了村民的欢喜,念出了村民对村委班子的信任。
如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法治建设示范村、宜昌市文明村……昔日的“后进村”已经摇身变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村”。
“支部强不强,在于领头羊”。当阳市以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和阵地建设为重点,坚持一手抓示范点“整市推进”,一手抓软弱涣散组织集中整顿,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借扶贫之力,当阳乡风文明建设驶上“快车道”。引导各村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155个,倡导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开展革陋习、破迷信、治歪风等移风易俗活动。年年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广泛开展道德“红黑榜”活动,以“红榜”正向激励和“黑榜”反面批评推进移风易俗进乡村。
从高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当阳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是一场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接力。
通过实施阵地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当阳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新建38个、改扩建61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精心打造合意村“红色领航·三风三强”、先锋村“党建领跑·两先四好”、高台村“四色画卷·精彩高台”等70余个农村党建品牌,推动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
当阳不仅广泛拓展“乡村人才圈”,而且分村分类建立“能人”台账,汇聚各方英才“为我所用”,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既让乡村“美美与共”,又让村村“各美其美”。
质量兴农 品牌强农
产业兴 五个发力固振兴之本
因地制宜做实脱贫攻坚大文章,厚培产业撬动乡村振兴主引擎,当阳因循但不守旧,有思索更有探索。
凤凰山万亩柑橘基地
“群益村的红叶莴笋俏销,在蔬菜圈里小有名气。”眼下正是红叶莴笋收获季,也是当阳市群益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蔬菜达人杜兴国最忙碌的时候。
传统农业如何转型升级?小蔬菜如何形成大气候?在杜兴国看来,运用科技的力量,当阳蔬菜才能生机盎然。
群益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华强化工和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请进村,并形成长期战略合作,对群益村的土壤进行改良,将品种进行再升级,“无论是口感还是产量,都爽口爽心了许多。”
杜兴国告诉记者,因为当阳的蔬菜产量大,保鲜性好,长期一直远销省外,可能很多宜昌本地人并不知道当阳蔬菜的“好”。
五辆大卡车整装待发,群益村各种蔬菜即将被送到湖南、广州、上海等五个省市千家万户的餐桌,带来的却是群益村乃至周边数个邻村致富的希望。
65岁的刘远方和老伴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为蔬菜专业合作社需要人手,体力活又轻,老两口一边种菜一边做零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因为蔬菜收购价格厚道,合作社统一生态技术管理“不费劲”,加入合作社的菜农越来越多,合作社总蔬菜种植面积逾万亩,改写了数百名贫困户的命运。
“市领导去年一年到这里来了两次,既为合作社鼓劲,也为菜农解忧。”杜兴国说,下一步他将开拓净菜销售渠道,引进现代化的蔬菜清洗包装设备,将当阳蔬菜“高价变现”。
近年来,当阳充分发挥柑橘、蔬菜、红薯、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整合农业项目资金,促进全市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厚待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让经营主体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促使农业产业在当阳大有可为——
全市蔬菜种植总面积达30万亩,总产量90万吨,产值已达30亿元,长坂坡大蒜、两河鱼腥草、群益莴笋、苏河西红柿等以良好的品质畅销全国;
新建1万亩优质红薯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实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全年红薯面积达到5.3万亩,优质红薯率达87%;
实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创建,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5.11万亩。
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当阳立足“五个发力”——在产业奖补上发力、在技术帮扶上发力、在项目带动上发力、在主体培育上发力、在金融扶贫上发力,发挥产业造血功能,紧紧围绕以农林牧渔为基础,奋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龙头带动脱贫。
牵住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当阳既因地制宜又施之长远,始终葆有一股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气神,脱贫路上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不竭动力。
能人返乡 赋能发展
人才聚 资金资本潮涌新当阳
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当阳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方,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胆干、大胆闯的返乡能人的良好氛围,让远足的当阳人重返家乡。
天天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雪峰就是当阳青年返乡创业的典型之一。“在淘宝上将鱼腥草卖‘疯’了的神人就是当阳的李雪峰。”当阳扶贫办工作人员很自豪地介绍到。“很多人不知道,当阳群华村的鱼腥草可是鱼腥草中的‘贵族’,汁多草嫩。
“卖掉深圳的一套房,回来组建了天天来合作社。”李雪峰说干就干。2018年,村民试探性地将荒地种上了鱼腥草,小试牛刀的村民尝到了甜头。第二年愿意种鱼腥草的村民变多了起来。
去年,擅长创新的李雪峰将鱼腥草卖到了6元一斤,合作社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千万元,带动贫困户和附近村民种植鱼腥草达到七百余亩。
碾子湾
贫困户王玉珍去年种植了三亩地的鱼腥草,实现了4万元的家庭收入。说起鱼腥草的致富经,王玉珍喜上眉梢。
自从发展鱼腥草产业以来,群华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鱼腥草成为群华村的支柱产业,形成村级产业兴旺,带动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
返乡能人带动村民致富的样本何止“天天来”。
当阳扎实推进“三乡工程”“沮漳英才双百计划”等工程,持续开展“宜才宜用·情系沮漳”“天南地北当阳人”等系列活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投向美丽乡村建设领域。
“企业人才森林滋培工程”、招商引资“黄金十条”、《优秀专家选拔管理服务办法》等一揽子吸才的好政策,让人流、资金流纷纷驻足当阳。
三峡石榴园宋彬、添福薯业王先亮、生态农场带头人张晓媛、天天来李雪峰等一批创业能人脱颖而出。2020年,通过“双招双引”平台集中签约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项目13个、协议总投资10.7亿元。
通过乡村能人库、当阳校友会,当阳为各类人才搭建了解家乡、反哺家乡的平台;在武汉、广州等当阳籍人才集中的城市,设立“双招双引工作站”,聘请“招商招才大使”,长年驻点开展招商引资和人才政策宣传;办好对接会,先后在上海、苏州、杭州、深圳等城市举办对接活动,开展主题招商活动。
当阳坚持用招商的思维引进人才、以产业的办法成就人才,既带来了脱贫攻坚的新理念、新技术,也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动能。
产品为媒 消费为桥
授人渔 四大行动宽脱贫之渠
从麦田到餐桌,从果园到超市,消费者舌尖上的美食,为当阳脱贫攻坚打开新的思路。
红联赤花鱼、精耀腊肉、当阳印象苕粉、长坂坡菜籽油、仙人掌茶……福美园消费扶贫产品专区的销售大厅,来自当阳各地的扶贫农产品琳琅满目。
为切实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当阳通过互联网+消费扶贫的有力探索,小到一餐饭、一次购物、大到承包一垄田,“预订”一季茶,这些定制化的消费方式让贫困户的产品得到高效转化。
作为省级扶贫农头企业,宜昌福美园食品有限公司通过预付定金的方式,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猪、渔业养殖,将这些当阳农特产进行深加工,通过互联网+扶贫超市将当阳农特产远销海内外。截至去年,福美园公司收购当阳扶贫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700万,并带动当阳近千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当阳在帮助贫困户直接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培养当阳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发展思维,由‘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贫困户才不会再次返贫,乡村才能真正振兴。”当阳市扶贫办主任鲍家园如此说到。
曾经的养鸭贫困户今年注册了自己的鸭蛋商标,并通过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将其加工为咸鸭蛋,因为那样可以赚得更多;红薯专业合作社除了反季节销售红薯外,已开始向食品深加工进军......
建立《当阳市消费扶贫产品名录》,梳理全市网络贫困户农产品的新型经营主体80余家,辐射贫困户近2000户,开展“扶贫爱心购”、“以买代帮”、“以购代捐”、“精准扶贫爱心行”四大行动。
扶贫先扶智,当阳从行业部门抽调84名行业骨干专家,组建技术帮扶团队,走进田间地头,将农业技术送到贫困人员家门口,采取湾子屋场会、田间实践讲解、典型学习参观等形式,帮助贫困人员掌握一技之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当阳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效益明显的经营主体实行奖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吸纳带动贫困户发展。民天米业、金小艳薯业、和鑫米厂等9家扶贫车间吸纳18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自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贷款2876户1.27亿元,切实解决了不少贫困户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超过200家,吸纳贫困户5000余户,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紧密链接。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阳以克难上之难、攻坚中之坚的精气神,正逐步把“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
因势造景 就空造绿
乡村美 三大举措绘锦绣当阳
践行“两山”理论,让绿色释放更多的红利,当阳纲举目张。以狠抓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生态保护为三大举措,绘制出脱贫奔小康的锦绣图景。
春雨如烟,驱车行驶在玉泉村茶园景观带,远处茶山如黛,近处亭台楼阁,一排排“茶弧线”延展到茶山深处,诗意的画卷跃然眼帘。
玉泉山下的玉泉村在宜昌人的心目中,是著名的“网红村”。村里的茶园休闲旅游、玉泉花海、采摘园,“灿烂了”无数宜昌人的周末心情,“带火了”周边的农家乐。从昔日的“寂寞”到今日的“网红”,这份胜景来之不易。
仙人掌茶叶是宜昌名茶,由于历史原因品牌衰落。“要让仙人掌茶重生。”村“两委”班子掷地有声,出门考察十余回,开会研究数十次,最终决定组建金程茶叶专业合作社,引导茶农高标准改造茶园,推广茶文化旅游项目,茶园观光旅游的思路由此而来。以茶生钱,以茶生景,既变现了茶,又变现了景。
走出去,引进来,举办乡贤座谈会,与湖北腾飞公司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多年来,玉泉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按照“党旗红、产业兴、乡村美”的战略部署,汇聚乡贤力量,全力做好茶旅产业,多维度、多渠道、多举措促进农民生活富裕。这只是当阳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打开当阳版图,玉泉是文旅线路上的一个支点,上连公关文化小镇、“一口印”、“碾子湾”、下接林桥蓝莓园、凤凰山万亩柑橘基地等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线路……
茶旅产业茁壮发展,引出了当阳以美丽田园、美丽庭院、美丽湾子屋场为线索的“美丽经济”。并举全市之力推进玉泉山关陵景区5A创建、“关圣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两个项目,打造国内一流文旅品牌。
从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到乡村特色产业相继涌现,从乡村新型服务业稳步增长,到农村创新创业明显提升,乡村休闲游日益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当阳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努力培育具有当阳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回应游客对“诗与远方”的追求,通过脱贫攻坚的接力跑,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从15114到23224的跨越。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当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1005户22824人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由7.28%降至0,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5114元增长到2020年的23224元,增幅达到53.6%,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度提高,书写了当阳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当阳市扶贫办、玉阳街道办事处荣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当阳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13个工作专班,均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建立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六个负全责”的责任制,形成全员上阵抓脱贫工作格局。
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先后出台《关于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40余个指导性文件,压茬发起“春季攻势”“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等一系列重大行动。
市、镇、村三级书记扎实完成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县级领导干部带头联系偏远乡镇、偏僻贫困村,95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155个行政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4名、驻村干部204名长年“五天四夜”协助村“两委”开展帮扶;全市5000多名党员干部实现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连续五年统筹财政资金8亿多元保障扶贫政策落实。扶贫项目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兼顾非贫困村。投入5600万元助力24个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投入8788万元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6亿元,硬化农村公路400多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投入3亿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完善社会扶贫大格局。积极申报省级重点扶贫产品供应商17家,155款扶贫产品上线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累计销售额超过1.9亿元,建立并适时更新《当阳市消费扶贫产品目录》,收录105家新型经营主体及所属千余农特产品。在宜昌市率先搭建“当阳市消费扶贫产品专馆”,实施“就业家企通”专项行动,该工作经验被人社部推广。
深入推动“一村一品”、“一户一业”,重点加强贫困村产业发展投入和指导,24个贫困村形成以红薯、蔬菜、柑橘、食用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
聚焦基层党建“聚力计划”,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调整村党组织书记67名,整顿后进薄弱村党组织17个,扎实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与过硬。
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扶贫“四扶四强”工作,连续两年推选“扶贫功臣”“脱贫之星”典型人物,开设“我的脱贫故事”专栏,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
记者手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凝聚脱贫攻坚的精气神,当阳以纲举目张、精准施策的智慧与战略,以“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的耐心与坚韧,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绿水青山中“寻宝”,在广袤大地中“淘金”,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让当阳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三峡日报全媒记者王海益、林潇、通讯员李娟娉)